其它朱子理学遗迹
时间:2014-08-30来源:武夷山假期国旅 点击:
次
|
三贤祠
位于水帘洞,为朱熹少年从师刘子翚往访隐士刘甫讲学的归址,此旧址经1999年重修后已恢复旧貌,祠堂供奉刘子翚、朱熹、刘甫的神位。祠堂外有一方岩刻饬令严禁占用儒家胜地为茶行,辞令严厉,保护圣地的主旨明确,令人肃然起敬,因而三贤祠历久不衰。三贤祠下方有一处方塘"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诗隐喻知识来自"方塘"(书本),而书本的知识又来自"天光云影",在天光云影的照耀下知识的源泉汩汩不绝。水帘洞的岩壁上刻着篆书"活源"二字,即寓此意。
楼阁岩摩崖石刻"天心明"表达了朱熹"一月照万川,万川总一月"的哲理思想(即"理一分殊")。
慧苑寺的"静我神"匾刻
据说是朱熹隐居玉柱峰读书之时写的,现保存市博物馆。此匾浓缩了康熙赞颂朱师李侗"静中气象"的褒词,表述了朱熹也要达到这一点修养。
九龙窠进口处的石刻
《朱熹茶歌》:"武夷高处是蓬莱,采得灵根手自栽。地僻芳菲镇长在,谷寒蜂蝶未全来。红裳似欲留人醉,锦幛何妨为客开。饮罢醒心何处所?远山重叠翠成堆。"诗作表达了朱熹对武夷茶的热爱。
莲花峰下岩刻
白岩上的"白岩仙舟",为朱熹手迹。朱熹曾对武夷船棺有过精辟的论述,他在《武夷山图序》中认为,船棺是远古武夷山部落酋长的葬具,而世人却把它仙化,认为是"仙舟"。
寒岩岩刻
岩麓有"东莱先生讲学处",为吕祖谦于淳熙二年访问朱熹期间讲学之处。
考亭书院
是朱熹创办的第四所书院,位于建阳市城区西南2公里处,距武夷山风景名胜区56公里。原名竹林精舍、沧洲精舍。南宋绍熙五年(1194),朱熹从京城临安(今杭州)回来寓居建阳城西考亭村,四方求学的学生日益增多,便在住宅东面建竹林精舍,教授学生并进行学述活动。淳祐四年(1244),宋理宗御书"考亭书院"匾,精舍始称考亭书院。书院历经元、明、清与民国时期的修葺与改建。1965年"四清"运动中,因?"四旧"书院被拆毁,只剩下"恩荣"石牌坊。后因原址被水库淹没,1984年,文物部门将牌坊移立于玉尺山下,并于1997年在此重建朱公祠。
朱熹墓
南宋古墓,座落在建阳市黄坑乡后塘村大林谷。距建阳市区80公里,距武夷山风景名胜区56公里。1985年10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墓为凤字形,偕夫人刘氏合葬,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墓堆为河卵石砌馒头形封土堆。墓前立石桌一张,石望柱一对。墓堆后立清康熙五十六年 (1717)"宋先贤朱子、夫人刘氏墓"碑一方。墓园保护面积约5000平方米。墓园虎头山右侧原有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立朱熹墓道碑一方。碑高约 3.3米,宽约0.7米,厚约0.16米。中间篆刻"宋徽国公文公朱子墓道",上款为"道光戊申孟冬",下款为"资政大夫升学使者彭蕴章敬题。"1987 年重立于墓道碑亭内。元、明、清各代均有修缮,1982年和1986年、1987年,建阳县文物部门多次组织力量对墓园进行维修。1992年,韩国朱子后裔捐资兴建"思源亭"一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