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夷文化 >

闽越王城遗址

时间:2014-08-30来源:武夷山假期国旅 点击:
闽越王城遗址
  
    由博物馆北行约1公里,即到达闽越王城遗址。遗址坐落在枕山抱水的丘岗之上,城址跨越三座连绵小丘,依山峦起伏之势筑成,西高东低,逶迤而下,城址西倚山势挺拔的武夷群峰,南北两侧岗阜山丘左右围护,崇阳溪由群山峻岭中迤逦而来,碧水澄澈,萦带其前,至城边由西向东,再从北向南流去。城址的东面和北面是一块冲积平原,沃壤良畴,自成天地。四周重要天然屏障合护而成金汤之固,使古城越发显得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北岗祖庙遗址
     是闽越国的祖庙所在地(即闽越王的宗祠),位于闽越王城遗址东门外左侧紧靠城墙外。《周礼·冬官司考工记》一书中写到,都城规制为:"匠人营国,左祖右社……"闽越王城的营建,也基本遵循这种格局。东城门的右侧(尚未发掘的南岗遗址)就是闽越国的社稷(帝王祭谷神、社神之处)。这就是"左祖右社 "。
     宗庙遗址面积约5000平方米,遗址建筑是由三个大体相同的单位建筑联成一体,即三庙前后串联四面围墙的封闭式的组合建筑。第一座面积最大,位置最重要,是闽越王的太祖庙之所在,第二座是穆庙,第三座是昭庙(太祖以下二世、三世……谓昭穆)。宗庙基址左侧一座近长方形的土丘是闽越王宗庙的祭台遗址。史书记载,战国末年无诸在福建称王,世奉越祀。可见闽越王曾在祖庙中供奉越国的祖先。
     东城门、古城墙
     从宗庙遗址往前走,就可步入王城,首先到达的是东城门。古城址辟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分别在东城墙南段、南墙中段、西墙南段和东墙北段。东城门是古城的正门,城门基址已经过考古清理,门洞宽5米,长9.5米,门道两边的城门墩各宽约14米,遗留门道两侧和门墩内外的方形壁槽,是当时立柱构架的位置,可以想见原先城门墩上建筑着高大雄伟的楼阙。门口两侧底部分别遗留铁臼等遗迹。城门内的门道两侧有两座门卫房基址,是守城卫兵值班警戒的住所,房内有楼梯可通城门楼上,在门卫房的基址上曾发掘出残刀断剑及成捆的箭镞。
     从东城门门墩分别向南、向北延伸,是城址古老的城墙,至今仍蜿蜒于连绵起伏的山梁之上,横亘于荒草荆莽丛中,轮廓依稀可见。城墙全部用夯土版筑建成,墙身用泥土夹杂着卵石层层叠夯。尽管墙顶灌木丛生,墙身被苔藓封满,但层次仍清晰可辨,圆形的夯窝痕迹犹存。城的西南角乌龟山系控扼全城的制高点,有夯土台基遗迹,这是报警用的烽火台,如遇敌情,白天放烟,晚上点火。站在烽火台上,举目远望,可以清晰地看到武夷山的大王峰。城的西北角高台是"了望台"遗迹。城的东、北两面凭借崇阳溪天然环卫,依山傍水,形势险要,完全符合《周礼》中建城邑须利用天然山川环绕为固卫的经典。
     河卵石路面
     东西城门之间有一条主干道相通,路面宽约10-12米,系用河卵石铺面,原来的道路已经湮埋于地下,透过考古留下的"窗口",仍能看到二千多年前古道的风貌。这条主干道直通城内中心宫殿前方,当年是城内的主要车马道,闽越王出巡的马车就曾奔驰在这条卵石路上。现在的卵石路就是在原有路基上重修的,宽度只有原来路面的一半。闽越人在建城时用卵石铺设路面,是为了防湿防滑,便于行走,同时也为了使道路坚固。
     古城内河
     城址内河卵石路南一条现称"王殿垅"的山垅田,原是古城的内河。闽越人巧妙地利用城址内大岗头与下寺岗、高胡坪之间的山谷,在城址的西北面开凿一条二千余米长的渠道,将崇阳溪的水引进城内,再用渠道与崇阳溪下游接通。这样城内外就形成一个环形的流水网道。城内河道宽约30米。东西两座城门南侧当年水门位置的缺口仍在,宽约22米。城内河道的开通,不但便于城内居民的排水、用水;还极大地便利了交通运输。建筑材料、生活用品、军用物资等通过水路可直接运进王城。闽越王出巡从宫殿下面的码头上船,可通往闽越各地。史书记载:"越人习于水斗,便于用?"、"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 "从这里的河道可以得到证实。
     王城主殿遗址
     河卵石路北是王城主宫殿区,现在的地名叫高胡坪,处于整个城址的中央位置,体现了中国古代"宫殿居中"的"择中"观。总面积约20000平方米,现已发掘揭露的面积大约10000平方米,称为高胡南坪甲建筑群(高胡北坪遗址尚未发掘)。高胡南坪甲组建筑群是高台建筑形式,结构大体由大门、门卫房、庭院、殿堂、东西厢房、东西廊庑、西侧殿、东暖房、浴池和西天井等组成。布局严谨,序列井然。以庭院、殿堂为中轴线,左右均衡对称。整体呈封闭型庭院式宫殿组群建筑,同时又四通八达,与城内其他建筑群有门道相通。
     主殿坐北朝南,居建筑组群中央,东西面宽38米,南北进深25米,面积930平方米。基址柱础石、柱洞序列井然。方阵网络显示,这是一座采用架高于地面的"干栏式"结构的面阔七间、进深六间的殿堂。四周围砌墙基,倒塌的墙体上留有草拌泥和石灰抹面以及彩绘壁画的痕迹,可知主殿建筑的墙面原先应有装饰壁画。
     "干栏式"建筑是采用架空于地面,铺地板的建筑手法,上层供居住,下层有隔离空间,可使空气流通,减少潮湿,还可以防止虫蛇侵害。这种建筑结构形式,在古代南方地区乃至近代中南、西南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民居中常见。但用于如此大型宫殿建筑,在全国各地的汉代城址中实属罕见。
     宫殿用材精工讲究,从博物馆陈列的出土文物可以看到,屋面用大板瓦、筒瓦铺盖;屋檐用瓦当装饰蔽护;回廊铺设的是菱形花纹方砖;宫殿的台阶采用长达2米多的巨型玉璧纹空心砖;排水系统则是大大小小、曲曲直直的陶管道。
     闽越王城的建筑中,通常对台基地面、边壁、城墙边壁等,用均匀的火烧烤,使表层形成红色、平光的硬面。其目的主要是起着防潮隔湿和加固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使台基、城墙、踏步等建筑物的外观平整美观。这是闽越人的一种传统建筑手法。
     主殿前面是庭院,东西长75米,南北宽30.5米,前庭四周与各单体建筑交合部有花纹方砖铺成的走道。主殿西侧是西天井,东西长19米,南北宽 6.1米,深0.34米。底部用花纹方砖铺砌,下有立瓦砌散水沟(其作用可消除屋檐滴水的声音,防止雨水四溅,同时还可隔滤垃圾,不至于淤塞排水设施)。
     在主殿后面的丘岗上,就是高胡北坪建筑遗址。尽管尚湮埋于地下,不识其真面目,但审视宫殿的布局,可知是中原"前朝后寝"的传统宫殿建筑风格。主殿所在部分为前朝,是闽越王举行大典、召见群臣、行使权力的场所。未发掘的高胡北坪遗址则为内廷,是闽越王及其王妃、子女居住之处。
     闽越王城宫殿在格局和用材上,尽量追仿秦都汉宫的作风,但在宫室房屋结构及一些装饰材料上,却仍保持不少闽越地方文化色彩。
     可以想象,当年这里的宫苑建筑是多么的雄伟壮丽,气势非凡。它突出了闽越国统治者至高无上的威严,使人产生敬畏、神秘感。
     宫中浴池
     主殿东侧是闽越王宫中的浴池,池长13.5米,宽6.5米,深约0.6米,底部用花纹方砖铺设。东壁下设有小型的排水管道,浴池的水由此排出。浴池西侧有四条并列的东西向的陶管道;北侧也有四条并列的南北向陶管道。这两组管道浅埋在夯土层中,位置高于池的底部,与池的口沿平齐,这些管道是为浴池供水而设的。北侧东部又有一组回旋形小水管,这是取暖管道。闽越人将水烧热,通过回旋管道的循环,使室内变暖,再通过供水管道流入浴池洗澡。显然,这些是供闽越王沐浴和取暖的设施。
     闽越王宫古井
     主殿后院北部,还有一口水井,有门道与宫殿相连。井深7米多,由直径1.06米、高0.6米、厚0.04米的陶井(圈)套叠而成。井(圈)上有四个相互对称的小圆孔,设置这种小孔,主要是便于井外地下水源不断地流入井内,同时便于吊装入井安置时穿接绳索使用。陶井圈的应用,便于在各种不同土质的地点打井,并保持井水的质量和清澈度。井的底部还铺有木板,其作用一方面可以防止井壁下陷;另一方面可隔离水的泥沙不至于污染井水。考古发掘时从井中清理出残断的木梳和几十件陶制器皿,还发现用花纹方砖铺砌的井台,在井台东西两面发现6块础石,说明当时该井上方有亭屋设置。
     据探查,井中水位高出城外河道水位线20多米,此井准确地凿在地下泉脉上,时至今日,井水仍质地纯净,清冽可饮。该井的选点挖筑,显示了闽越先民在鉴别水势、水源、水质三个方面都达到较高的水平。1997年,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汪庆正教授来到闽越王城,考察了此井后,感叹地说,中国秦汉以前的水井多已干涸、废弃,唯独这口井还有生命力,可称得上中国第一井!
     城村闽越王城的考古发现,说明闽越国时期已经有了城市。城市是与文明时代的到来一齐出现的。这证实了闽越国在西汉时已有高度文明的发展,社会经济并不那么落后,从而纠正了《汉书·严助传》淮南王刘安上书汉武帝时,仅根据道听途说认为?"(闽)越非有城廓邑里也,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等偏颇不实之说,为恢复和认识福建地区汉代的历史面貌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同时还证实了闽北是福建开发较早的地区,汉文化在福建地区的传播首先是从闽北开始的,而后才逐渐向闽东、闽南、闽西等地辐射扩展。
 

咨询中心

  • 联系电话:0599-5106805(小丘)
  • 咨询电话:0599-5106807(办公室)
  • 咨询热线:0599-5106806
  • 咨询(1)694176370(小丘)
  • 咨询(2)787685780(办公室)
  • 邮箱:694176370@qq.com
  • 地址:福建省武夷山市朱子路115号
  • 武夷山假期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欢迎您

我们的优势:

1.可住景区内

2.专业导游

3.24小时接站

4.往返车票预定

最新预定:

  • 已确定· 酸菌与预定3人
  • 已确定· 孝感李强4人
  • 已确定· 珠海杜文新3人
  • 已确定· 宜宾马小武2人
  • 已确定· 南阳孙勇5人
  • 已确定· 扬州窦初勇12人
  • 已确定· 池州彭新林5人
  • 已确定· 乐山陈勇3人
  • 已确定· 徐州吴丽丽7人
  • 已确定· 南宁杜俊彦9人
  • 已确定· 新加坡华侨董炫庆4人
  • 已确定· 淄博陈小艺3人
  • 已确定· 福州梁珍珍1大1小
  • 已确定· 邵阳陈东阳5人
  • 已确定· 韶关宋玄庆6人
  • 已确定· 成都孙孝义4大3小
  • 已确定· 青海吴鑫鑫2人
  • 已确定· 四川广安欧阳海华3人
  • 已确定· 北京伍星7人一行
  • 已确定· 西安诸星龙2大1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