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武夷文化 >

闽越王城遗址城村村落

时间:2014-08-30来源:武夷山假期国旅 点击:

    城村村落位于闽越王城遗址北侧,是一座紧挨闽越王城遗址边的古村落,方志中称为"古粤城村"或"粤城"、"崇文里",现名"城村"。该村古代属建阳,民国时划归崇安县(武夷山市),现属武夷山市兴田镇辖行政村。村子里有农户500余户,2500多人,大多以种水稻、做茶叶等传统农业为主。
     这是一座以种族作为村名的范例。但是根据考证,目前村内的居民原种族都不是越族人或越人的后裔。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平定闽越时,闽越王城毁于战火,居民被强令迁徙往江淮之间,城村这块古老的土地也因此荒芜了数百年。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村庄周围没有发现隋唐以前的墓葬,这就印证了史学家的记载。据现有资料考证,城村古村的历史大致为始建于隋唐,兴起于宋元,繁荣于明清,败落于民国之际。而当村落的开基始祖来到这块土地落籍卜居时,显然距古城废弃的时间不长,对城址的时代和族属有所了解,于是以古城居民的族称作为村名,昭示后代村庄是建在古粤(越)人营建城邑的土地上,是为"古粤城村",世代相传,直至今日。
     现居村内的村民以林、李、赵三姓为主,从他们分别保存完整的清代宗谱--《长林世谱》、《李氏重修家谱》、《赵氏宗谱》中得知,三姓都是中原望族。林氏号称"九牧林",为商代名臣比干之后;李氏系唐高祖李渊的后裔;赵氏则是大宋太宗长子楚元佐的子孙。他们的祖先原居中原地区,因避战乱,先后由东晋、唐末、宋末辗转入闽,迁移落脚于此。在千余年漫长岁月中,历代城村村民和各地的能工巧匠,共同创造出城村这座融自然美、人工美、社会美于一体的聚落环境。"井"字形的主街,蜿蜒交错的36条小巷,几十口古井、风雨亭、渡口,周全的宗祠、神庙等完美的社会设施体系,充满亲和、淳朴的环境氛围,是中国村落环境传统文化的体现,是明清时代的一个缩影。
     村庄坐北朝南,总面积约40公顷。建在武夷山脉与崇阳溪水系交汇聚结的平衍之处,一改古城建在丘岗之上高台建筑的秦汉风格,形成山水更加严密缠护,藏风聚气的风水格局。当地俗谚:"前有锦屏高照,后有青狮托背,左有宝盖桑麻,右有铜闸铁闸。"这形象地概括了当地山围四面,水绕三方的天然形胜。
     由于地理条件优越,城村自古农业发达,手工业兴旺,人口稠密。同时交通方便,是历史上中原进入福建的水路交通要冲,昔日商客云集,仕子常临,货物集散,商业繁荣,为闽北通商大埠,夙有"潭北名区"、"北方重镇"的盛名。如今保留下来的村庄格局和文化遗存,正是城村当年经济发达的象征。
     村寨门楼
     进入城村,首先便是村落的南门--"古粤门楼",额书"古粤"二字,为砖刻,字体古朴苍劲,标志该村与城址深厚的渊源。村落东面和北面还有三座门楼,它们是"粤城"、"庆阳楼"、"锦屏高照"。城村过去周围寨墙环抱,门楼原本只是寨墙的大门,也是四条主街的出口,便于人车出入耕作;而且还有很强的防御功能,高高的了望孔,虽已破旧不堪,但仍然可以依稀感受到过去寨墙高耸、村门紧闭的紧张气氛。门楼为单开两层楼房,底层石板铺地,有楼梯可上,门墙为青砖匡斗砌法,古朴而坚固,如同一座堡垒。现在保存的门楼为清代建筑。
     百岁坊
     明朝万历四十五年(1617)建,位于"古粤"门北。城村村民赵西源寿逾百岁,经明神宗下旨钦赐,地方官员督造了这座百岁坊。楼坊三开间,以十二柱支撑,分上中下三层抬梁,双层各为六叠船型、蝶型绘朱斗绘,十分壮观。下置四方寿桃石,坊上西边悬挂着"钦差督理粮饷带管建南道福建布政使司左参政魏时应"赠送的匾额"圣世人瑞";东边悬挂的是"巡按福建监察御史李凌云、赐进士第中宪大夫建宁府知府马关献、赐进士第文林郎知建阳县汪文标"合赠的匾额"四朝逸老"。这是目前闽北保存最完整的代表明代皇权的木构楼坊。
     祠庙建筑
     城村现存的祠庙可分为两大类:三姓宗祠和遍布村内外的各种神庙,其数量仅次于民宅。
     宗祠是古代的一种礼制建筑,它由同一宗族中的人集资而建,供本族人祭祀祖先及进行其他公共活动之用。城村赵、林、李三姓宗祠虽然规模大小不同,但布局结构则基本相同。现存三大家庭的宗祠都建于清代,它的形制特点是以北部的大殿为主,殿内侧设配房,殿后侧也有雷同开间的结构,殿前为庭(天井),庭周围为围墙及廊庑,大门开在南墙中间,门楼砖雕精美,尤以林氏家祠的门楼砖雕最富气派壮观。庭(天井)中地面上铺设一层卵石,中间有走道通殿堂的中阶。每座家祠中还保留有明代或清代的田碑,木刻、楹联和匾额等文物。赵氏家祠大殿两边墙上有后代临摹"朱熹"书写的对联,内容是:家祠毓秀士,孝友振徽声。
     城村村内的神庙建筑远较他村为多。仅现存的就有村北渡口的妈祖庙,村口的华光庙、慈云阁,村东南的关帝庙、药王庙、镇国庙,村东北的降仙庵,村东面隔河的玉皇阁等。就建筑面积形制而言,大小各异,繁简不等。民间信仰,泛神崇拜,佛道杂糅,一年数度庙会,热闹非凡。城村这些庙宇大多建在村庄的周边地区,据说是秦汉郊祀制的遗风。
     聚景楼
     
     聚景楼矗立在村庄中央,有扶梯可上。登聚景楼,村内外远近风光一览无余。平时,这座楼是村民节日闲暇游乐之地;在非常时期,它是了望台,也是全村的指挥中心。
     街巷
     城村村内有四条主街呈"井"字形,街道由卵石铺面。分别为大街、横街、下街和新街。大街是全村的商业中心,5天一次的墟场就设在大街。主街之外,还有36 条小巷纵横交错,其中一些小巷极尽迂回曲折的姿态,使人如入迷宫。小巷悠悠,古风依存,步履其间,仿佛进入历史的时间隧道。街巷两旁分设排水系统,由西向东、北向南注入溪河。村中古井随处可见,传说有99口之多,如今尚存的有30余口。井台上的青石井圈已被井绳勒出几寸深的印痕,井筒四周长着蕨类和青苔,掬一捧井水啜饮,味淡而甘。有的石井圈还刻有铭文,如华光庙边老井的井圈上刻:"梁皇会众嘉庆十三年十月仝立。磨刀者罚钱一千。"反映了当时的村民对公共设施的爱护和重视。
     风雨亭
     城村有几个家族杂处,村中每处人口集中的地段都有一座风雨亭,如今尚保留四座,即村西的"神亭"、大街中间的"新亭"、村东的"渔家亭"和村口的 "慈云阁亭"。平时村民茶余饭后相聚在这里谈天说地,摆家常,交换信息,是最富情趣的人际交往场所。亭内的条凳和木墩,被一代代村民的屁股磨得油光锃亮。一旦家族之间发生冲突,亭子则作为调解矛盾、解决争端的议事亭。据说,这是上古时期坊亭制的遗风,能保留至今,令人惊叹。
     古码头
     位于村北渡口,是城村最大的一个古码头,古称"淮溪首济"(古代崇阳溪流经建阳的河段称淮溪)。这里是建阳的第一个码头。古代城村像这样的渡口有6个,如今仅存这一个还在使用。在以水路交通为主的时代,这里商贾列肆而居,货物色色俱足,南来北往的船只有序停泊,形成"白日千帆过,夜间万盏灯"的繁荣景象。古人有诗赞此盛况:"隔溪灯火团相聚,半是渔舟半客船"。武夷特产--岩茶、大米、笋干在此集散、转运,交通利便促成经济繁荣,使城村成为闽北通商大埠。
     古建民居
     如果说城村选址曾以中国古代"风水"为准,那么城村的民居则是中原和武夷山儒家文化在建筑上的折射。村中保留的明清住宅为数尚不少,宅第具规模者都高悬堂匾、楹联。平面以三合院为一进,外矗砖雕门楼;富家门第沿中轴线多至5进,并在横向增加二、三条平行"弄"联结。屋内摆设清代家具。房屋外观多古朴,都是硬山顶,起架平缓,山墙采用立砖空砌。内部梁柱用材较大,厅堂立柱采用苦槠或老油杉为材料,屋内不施油漆,保持原木本色。青色台阶,灰砖铺地。天井摆设石制花坛,上养兰花。花坛下置方形石槽或水缸,贮水养鱼,也备消防之需。
     宅第采用砖石雕美化梁、柱、斗拱、门窗,题材都是民间喜闻乐见、流行广泛的内容和图案,有吉祥祈福图案和有趣的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书法楹联都是褒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内容。置身其间,仿佛进入儒家文化的艺术殿堂,建筑艺术和装饰艺术达到高度统一。其中最富代表性的民居是渔家巷3号,新街14号和28号等。
     城村民俗活动
     城村的民俗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每座神庙每年都有一到二次庙会,农历正月初二到十五每晚都有舞龙、舞狮、跳蚌蚌舞、唱三角戏、转灯游街等娱乐活动,清明期间则祭祖。一些经世代相传极具民俗特色的活动已经制度化了。
     随着岁月的更替,今日的城村已失去昔日的辉煌,但在人们的眼中,它的古老古得底蕴厚实,古得史事深邃,古得韵味隽永。
     闽越王城遗址和古粤城村,一边是闽越王故都地,一边是唐宋时帝胄村。村因城而增辉,城因村而添色。这一切究竟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冥冥中的天意,且不去论它,但它涵盖着福建秦汉以来历史的变迁与沧桑,成为极其难得的历史见证,已与武夷山的碧水丹山融成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

咨询中心

  • 联系电话:0599-5106805(小丘)
  • 咨询电话:0599-5106807(办公室)
  • 咨询热线:0599-5106806
  • 咨询(1)694176370(小丘)
  • 咨询(2)787685780(办公室)
  • 邮箱:694176370@qq.com
  • 地址:福建省武夷山市朱子路115号
  • 武夷山假期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欢迎您

我们的优势:

1.可住景区内

2.专业导游

3.24小时接站

4.往返车票预定

最新预定:

  • 已确定· 酸菌与预定3人
  • 已确定· 孝感李强4人
  • 已确定· 珠海杜文新3人
  • 已确定· 宜宾马小武2人
  • 已确定· 南阳孙勇5人
  • 已确定· 扬州窦初勇12人
  • 已确定· 池州彭新林5人
  • 已确定· 乐山陈勇3人
  • 已确定· 徐州吴丽丽7人
  • 已确定· 南宁杜俊彦9人
  • 已确定· 新加坡华侨董炫庆4人
  • 已确定· 淄博陈小艺3人
  • 已确定· 福州梁珍珍1大1小
  • 已确定· 邵阳陈东阳5人
  • 已确定· 韶关宋玄庆6人
  • 已确定· 成都孙孝义4大3小
  • 已确定· 青海吴鑫鑫2人
  • 已确定· 四川广安欧阳海华3人
  • 已确定· 北京伍星7人一行
  • 已确定· 西安诸星龙2大1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