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民俗文化
时间:2014-08-30来源:武夷山假期国旅 点击:
次
兴贤、下梅、曹墩是武夷山市3个历史悠久、民风古朴的村镇,这3个村与城村村共同构成武夷山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这些村镇都保留了保护完好的明、清民居建筑:造型乡土气息浓郁,外观古朴,门面多饰砖雕、吊楼,青瓦屋顶起架平缓,墙体采用立砖斗砌,木柱板壁,体现闽北明、清建筑风格。街道两旁各种民间传统店铺琳琅满目,有古印刷作坊、字画印染、花灯、雕刻、农家酒坊、打铁店、刻石店、裁缝店、补鞋店、竹篾店、弹棉店,还有风味小吃店,米粿店、云吞店、烤饼店、米粉店、豆腐店以及中药铺、红白喜庆寿衣店、冥品店等,应有尽有。各种传统加工作坊沿街林列,能工巧匠各显其能,组成武夷山市一条传统、独特、古朴、繁华、开放、文明的民俗文化旅游线路。游客在这些民俗村不仅可以欣赏闽北古代建筑艺术,了解当地民俗风情,还可以亲自动手参与一些传统加工项目和风俗活动,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体验古朴的民风内涵。
兴贤古街位于市区东南51公里的五夫镇,始建于晋代中期,迄今已历时1700余年。五夫镇原名五夫里,自古有"邹鲁渊源"之美称,历代名人辈出。早在晋代即有一蒋姓官五大夫。到中唐,五夫人池繁禧官江州刺史。后唐,金吾上将军刘翔看中五夫地方之胜,携家迁居五夫里,历世不移。宋代,五夫已届鼎盛时期,名人学者云集,工商仕农极其昌盛繁荣。抗金名将刘子羽、吴、吴在五夫里降生;词圣柳永以及柳家的"柳氏三杰"在五夫里孕育;大理学家胡安国家族的"胡氏五贤"也都是五夫人;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在五夫从师就学,度过40多个春秋。此地真可谓"群英荟萃"之邦,后世各代,翁、张、连、王、罗诸姓均有名人辈出。
五夫因是"贤人荟萃"之邦,故历史文物古迹丰富。兴贤古街就坐落在五夫镇西北,由籍溪坊、中和坊、儒林坊、朱至坊、紫阳坊、双溪坊等6个街坊组成。始自五虹桥,终至文献桥,全长1000余米。这条古街早在中晚唐时期自刘氏家族迁居五夫里时,即具雏形。到了宋代开始兴旺,特别是南宋后期,胡家、刘家诸贤以及朱熹相继成名之后,更趋于鼎盛,名人学者云集,店铺商埠密布。迄今虽经千余年的风雨沧桑,仍保留着古朴淳厚的民风俗习和许多古代,特别是宋代风格的建筑。主要建筑有兴贤书院、刘氏家祠、连氏节孝坊、朱子社仓、朱子巷、五贤井和跨街石坊等,其中兴贤书院、刘氏家祠、连氏节孝坊、朱子社仓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刘氏家祠
始建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初建时在府前村,与屏山书院并列。元初毁于兵燹。清光绪六年(1880)移建兴贤街。五夫刘氏家族自中唐文景时入闽,始祖刘翔官居金吾上将军,传至宋七世孙刘,卫国忠贞,谥忠显公。长子刘子羽为南宋名将,谥忠定公。季子刘子翚为南宋兴贤育秀,培养了刘珙、朱熹等名臣大儒,谥文靖公。长孙刘珙为爱国忠臣,谥忠肃公。因此,刘一家三代史称忠义世家,有"三忠一文"之称。祠堂门上方嵌刻"宋儒"、"刘氏家祠"石雕,门楼砖雕艺术精湛,古风犹存,祠内深20余米。祠堂历代修葺。1992年12月,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跨街牌坊
原有7座,石坊门上分别镌刻着"崇东首善"、"五夫荟萃"、"天地钟秀"、"籍溪胜境"、"紫阳流风"、"三峰鼎峙"、"三市街"、"过化处"、"天南道国"、"屏山世泽"、"文献名区"、"里贞古处"、"邹鲁渊源"等历史名人手书的横额。现保存的尚有3座,正、背面镌刻为"五夫荟萃"、"籍溪胜境"、" 过化处"、"邹鲁渊源"、"紫阳流风"、"三峰鼎峙"。石牌坊跨街耸立,造型精细雅致,古风犹存。1987年,崇安县人民政府重新修葺,保持古文物原貌。
下梅古街位于武夷山市区东南12公里处,属武夷镇管辖。下梅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积淀丰厚,明清风格的古民居分列于长900余米的当溪两旁。古街、古井、古码头、古建筑、古民居、古集市,加上古风淳朴的民情风俗,构成典型的南方水乡风格。
清朝初年,下梅村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成为武夷山的重要茶叶集散地。当溪的8个码头装卸不绝,每日行舟300艘,一片繁忙。茶叶贸易的繁荣带来地方的富裕。下梅邹氏四兄弟获资百万,成为下梅首富,便大兴土木,建豪宅70余幢。在此前后,方姓、岳姓、程姓、陈姓等也在下梅建宅修祠,构成独具特色的建筑组群,形成规模。这些建筑以当溪为中轴线,枕溪而建,有巨商的豪宅,有官宦的府第,有隐士的别业,有儒生的精舍,功能以居住为主,辅以教育、集会、休闲、娱乐设施等场所。这里至今仍保持较为完整的明清风格,提供了康乾盛世经济发达的明证。
下梅民居建筑结构以砖木为主,石砌墙基,柱础以木为主,利用挑梁减柱,扩大屋宇建筑空间,屋内一般为二厅三进或三厅四进,东阁西厢,书屋楼台一应俱全。结构精巧的闺楼、书阁、花园、经堂、厢房是下梅古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下梅民居的独特风格。为了采光、集雨、通风,各民居都设置了四方天井,一重天井一重厅,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天井下一般都摆设长条石花架,供户主养花、赏花。
下梅民居外部结构以高大的风火墙为主,体现村民封闭、保安的意识。风火墙上多绘有二方连续彩画,意蕴高雅。这些彩画至今仍绚丽清晰,经数百年风吹日晒而不褪色,令人不禁为古匠人的高超技艺和优质颜料叹服不已。各民居的排水设施以地下涵沟为主,户户相连相通。民居布局错落有致,里弄纵横,巷道曲折,铺以河卵石路面,古朴雅洁。
砖雕、石雕、木雕是下梅古建筑的一支奇葩。民居门楼无一例外地饰以精美的砖雕,体现豪华和富贵。砖雕以浮雕为主,也有镂空雕。内容或取自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或采自谐音的吉祥语;也有民间喜爱的花卉鸟兽祥云等。精雕细刻,造型逼真,描绘贴切,寓意深刻,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朴素的民风和精湛的技艺。石雕有础石、门当、石鼓、花架、池栏、井栏、水缸等,既是实用品,又是装饰品,不失为赏用兼备的工艺精品。下梅民居的木雕更是精彩纷呈,有挑梁、吊顶、桌椅、栏杆、窗棂、柱础等,尤以窗棂为最。窗户以透花格式为主,是四扇、六扇、八扇为一樘的格扇窗。窗棂有叙棂、平行棂等,最大限度地加以艺术化。木雕图案多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动植物、人物、祥云为题材,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向善、忠孝等传统美德。
在下梅民居里,至今还保留有十几块古牌匾,都是清代遗物,内容大体可分为堂斋题匾、寿匾和敬匾,工艺上阴刻、阳刻、边刻都有。这些牌匾内涵丰富,书法精湛,既记录了下梅村厚重的文化历史,又不失为书法艺术宝藏。其中,军机大臣王杰所书的"施政堂"更是珍品。
下梅现尚保存完好的民居有邹氏祠堂、西水别业、邹氏大夫第、施政堂、陈氏儒学正堂、邹宅闺秀楼、方氏参军第、程氏隐士居等民居近40幢,还有镇国庙、天一井等古建筑。
当溪
当溪原称当中坑,是穿过下梅村,将村庄一分为二的一条人工运河。原河道是一条自然过水坑,位居村落之中,故宋时称下梅为当坑坊。
当溪发源于大元岗,至下梅汇入梅溪,全长近3公里。在上游的坑头建有提水工程,灌溉着八仙掌、鸡公垅等400多亩农田,并建有水碓,用于碾米。今水碓已废弃,遗址尚存。中游建有乌龙坝、坝滩头等蓄水工程,灌溉着晒谷岩、中坂、龙对仔、方坂等1500多亩农田。乌龙坝、坝滩头至今还发挥着灌溉作用。下游流经下梅村的900余米溪段,主要用于水上运输,有8个码头供竹筏、船只停泊装卸。支流瓦河溪主要起防洪、灌溉作用。
当溪始凿于宋代。宋代下梅首富方氏家族,掌握着当坑坊三分之二的土地,为减轻水旱灾害,倾家中资产疏通河道,建坝蓄水。明代,方家又联合王、李等 4个家族,集资数万元,将当溪下游加宽、加深,且开挖支流瓦河溪,增大排洪量,并用石块垒砌河堤。同时在上游、中游建坑头提水工程和乌龙坝、坝滩头等蓄水工程,使下梅2000多亩农田的水旱灾害基本得到排除。
水利设施的建设,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清康熙年间,下梅形成重要的茶叶集散地,每"日行筏300艘,转运不绝。"因为当溪水浅,竹筏、船只都停靠在梅溪码头。所以经营茶叶发家的下梅首富邹家,征得方、王等四家同意,出巨资扩建当溪,将运河加深丈余,修筑8个码头(取名八仙码头,象征吉利),使竹筏能进出停靠装卸。当溪经邹氏这次扩建,促进了下梅茶市的发展,每天几百只竹筏停靠当溪两岸,自下梅集运经建宁下福州,运往广东远销海外,这对扩大武夷茶在海外的影响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当溪的三次较大开挖、扩建,促进了下梅及附近村镇经济的发展,溪流两岸店铺林立,茶市兴盛,商业繁荣。清初至民国年间,下梅成为有名的商业集镇。如今,由于溪水下降,商业集市转移,古村失去昔日的辉煌,但当溪在排洪、灌溉和方便人民生活方面仍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邹氏祠堂
位于当溪溪北,临溪,建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占地约200平方米,为砖木构造。由邹氏茂章、英章兄弟合资修建。祠门以幔亭造型,对称布列梯式砖雕图案,为体现中国家族敦本传统,特饰有"木本"、"水源"之篆刻书法两幅,意即家传宗法血缘有如木之本、水之源,生息相关。祠门前设有拴马石,供前来祭祀始祖的后代驻停。祠内供有祠规、家祠史略的碑刻。主厅敞开式,两侧为厢房,楼上为观戏台。前廊为精巧木柱拱架,造型别致,可悬宫灯、花灯。照壁为四扇合一的木雕画屏门,主体表现伦理、宗法、生活情趣。其风火墙为双波造型,气势宏阔。祠内备有宴会设备、祭坛,由?"文化大革命"毁坏严重,今已不存。
邹氏大夫第
位于下梅村北街,为清代建筑,因屋主曾获朝廷诰封"中宪大夫"而得名。宅第大门口地面由青石板铺设,两旁的栓马石和旗杆石如今还保存完好。大门面壁全部用砖雕装饰。雕刻题材有人物故事、花卉、祥禽瑞兽等,造型优美,形象逼真,富有生活气息。雕刻手法以浮雕和透雕相结合,画面繁复不乱,层次分明,构图严谨得体。建筑为二厅三进结构。两厢的隔扇窗均饰以木雕,分别雕刻蝙蝠、花卉、几何图形等,把屋宇烘托得富丽堂皇。屋内的雀替也都用木雕装饰,柱子原先都有烫金字挂抱联。每个天井都有一高一矮两个石花架。屋后有观花赏月的花园"小樊川",属江南园林造型,有"镜月"台、金鱼池、对奕台、石花架等。园内植罗汉松,至今枝茂叶盛。嵌式窗镶以双面镂花砖雕,通过借景给人以"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的美学感受。整个建筑宽敞明亮,无不显示主人公的富有与显赫地位。该宅结构完整,是下梅村众多古民居中保存最好的一座。1997年,国旅武夷山支社曾在这里举办武夷山民俗旅游宴会。2000年,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达理巷
位于下梅北街方宅门,紧靠方宅"参军第"。该巷约修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当时邹茂章的后裔建宅于方宅参军第南面,两户人家后墙紧贴,都无法开后门。方氏在塞外镇守边关,有军士阵亡,为忠烈门第。其眷属家贫,邹家念方家有功,常资助银两抚恤。方家感激,遂作出让墙之举。邹家开了后门,依傍方家东边风火墙造巷10余丈,耗银数百两。此巷后被美称"达理巷",寓"通情达理"之意。
西水别业
为邹氏英章所建。因其坐落在由东往西流的人工小运河西面,故称"西水别业"。其结构有瑶池水榭、拱桥回廊等,整个建筑以水景为主。后院为闺秀楼(已毁)。
施政堂
位于邹氏大夫第右,为两厅三进结构,内有书阁、花圃,还保存广式古家具如罗汉椅、清代风格的木床等,其精雕细刻的图案令人叹为观止。清乾隆间四大学士之一,时为朝廷军机大臣的王杰亲为书题的"施政堂"匾额悬挂堂上,至今保存完好。
参军第
坐落于下梅北街方宅门,为二厅三进式建筑。其砖雕门饰保护完好,结构精致,门饰整体突出幔亭式造型。因方氏镇守边关的将士殉职,故宅居被封为"参军第",至今"参军第"的荣誉匾尚保留完好。
闺秀楼
位于下梅北街上邹家,是第宅内的附属建筑,主要供家族中黄花闺秀、妻妾小女休闲娱乐。此楼结构精巧,为双层楼面:底层木板饰以花纹;上铺方砖,图案整洁。吊顶装饰精美的木刻花案,四壁雕窗,可环眺窗外山水景色。
儒学正堂
位于下梅北街,为二厅三进建筑,因屋主陈镛获候补儒学正堂,制匾悬于大厅,光耀门第,乡人称其府第为"儒学正堂"。宅内设私塾,上厅有赏月楼等附属建筑。目前宅内还保留多张半月型木桌。陈镛获第一名贡元,候选儒学正堂的捷报至今还贴在屋内墙壁上,文曰:"贵府陈老爷名镛,奉旨乡荐以五经中式第一名贡元,咨吏部候选儒学正堂。""儒学正堂"匾额也保存完好。
隐士居
明万历年间武夷山隐士程春皋故居,位于下梅村南街,为三厅五进建筑。其建筑空间、深度为下梅民居之最。宅居左有书阁,各层大厅为对称式厢房。程春皋与武夷山云窝隐居的兵部少司马陈省是莫逆之交。程故后,陈省为其撰铭文,赞其一生不争名利,甘于淡泊的高尚情操。墓志铭石刻至今尚存。
镇国庙
下梅村诸姓共祀先祖之庙,坐落于下梅北街水口处。该庙最早供炎、黄二帝,同时供社稷之神,还先后供过苏武、关公等忠烈像。曾有许多在外践履仕途的游子,回家乡后必祭庙中烈祖,表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位卑未敢忘忧国"、"邑有流亡愧俸钱"的爱国爱乡之情。后逐渐演变为供奉释、道的场所,如供18 金刚、碧霞元君等,香火旺盛。"镇国"之意表达下梅百姓向往安居乐业,祈求国泰民安。该庙已被市宗教局列为保护单位。
曹墩村位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九曲溪上游,距度假区15公里,离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35公里,全村396户,1610人,面积0.6平方公里。
曹墩历史悠久,史前已有先民居住,盛唐时曹墩有施、曹、安、夏四大家族(现村口外仍称夏家州)。至宋代市场繁荣,曾有"平川府"之称(解放初成立初级社时仍称平川社),因南宋朱熹作《九曲棹歌》末句"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而得名。曹墩地处九曲溪上游,朱熹游完九曲(当时游船由纤夫拉着从一曲逆流而上直达曹墩),忽见农田百顷,一马平川,百里繁华,两眼豁然开朗,惊叹不已,故得此佳句流传至今。
清代曹墩隶属福建省建宁府崇安县周村里南乡,全村下设五个社(相当于现在的村民小组):上社、中社、后社、石山社、新社。解放后,曹墩隶属建阳地区崇安县星村乡,由于曹墩土地肥沃,浙江、四川、闽南各地的移民蜂涌而入,使曹墩日益繁华。如今曹墩姓氏繁多,据现有人口统计1610人中有92姓,其中以董、彭、吴、刘、黄居多。曹墩的语言也极复杂,本地话、浙江话、江西话、闽南话同时使用,但最通用的还是普通话,曹墩人无论大小都讲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彼此之间与外界都能很好地沟通。
曹墩的街区布局比较合理,具有闽北民居的典型特色,其中约可分成两大部分,即古民居和吊脚楼。古民居大多建于清代。这些房屋都有江南流行的马头墙,既美观气派又防火防盗,有门楼、照壁、前厅、厢房、后厅、书楼、闺阁及后花园。厅大室小,冬暖夏凉,每进以天井采光,屋内雕梁画栋,古色古香。
民国14年(1925),土匪朱金标带领匪徒到曹墩抢劫,放火将曹墩上街、中街烧成一片瓦砾,所以现在上街中街难找古民居了。建国后,村民利用废墟因陋就简盖起了清一色的全木结构吊脚楼,逢年过节家家户户把门板、柱子、壁板擦洗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这种房子干燥,不会返潮,居住舒适。街上有古老的打铁店,弹棉花铺,中药铺,茶庄及根雕、竹艺店等,人们置身其间感到安详宁谧,留连忘返。
曹墩村庄另一个布局特点就是"绿水穿村流淌",因曹墩地势平坦,村民将河水引入村庄。现在曹墩前街后街都有清澈的河水从街旁水渠潺潺流过,这不但方便了村民的生活,而且可以排污防病、及时防火。
种植兰花是现代曹墩人的爱好,家家户户阳台上、庭院里,小则几十盆,多则上百盆,其中品种名贵的,据说一盆可售几千元。曹墩村民还喜爱书法,走进街道,一副副颇具书法功力的含意隽永的对联随处可见。村里创办了"文化中心户",筹集各类书籍千余册,特别是科技方面的书籍深受农民欢迎,"文化中心?" 及时为农民提供各种信息服务。
曹墩民俗村
曹墩地灵人杰,历史上曾出过状元1人,举人几十人。宋末理学家杜本曾在曹墩隐居多年,构筑"聘君宅","思学斋"、"怀友轩"会友著书立说,创作了大量赞美武夷山的诗篇,节学高渊,名传一时。
清代学者董天工为曹墩董氏第十二世祖,乾隆间拔贡,曾任福建宁德、河北新化县司铎,山东观城知县。董在任期间清廉勤政,业绩可嘉,因在河北任职期间治蝗有功,升任安徽池洲知府,晚年致仕。他性爱山水,情钟武夷山,利用回乡省亲期间,遍览武夷名胜,收集旧志诗文,亲加考订,编纂《武夷山志》八册二十四卷流传至今。该志详细叙述了武夷的山水、形胜,历代所受封赐,并详尽介绍了历代到过武夷山的诸多名臣、官宦、隐士、僧道等等,还记录了一些古建筑的兴废更替及山中古迹、物产等,为后世研究武夷山的自然与人文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董天工还热心教育事业。乾隆三十一年(1766),董天工跨海东渡,任台湾省彰化县教谕,亲自撰文执教台湾百姓,创办学校,广收学生,普及文化教育,改变当地不良的习惯。彰化县一些地方现在还有"董天工祠",纪念这位为普及台湾教育事业而呕心沥血的曹墩人。董天工根据自己在台湾眼见耳闻的事实,"靓山川之秀美,水土之饶沃,风俗之华丽,物产之丰隆,有见有闻,退而识之,稽成文献,编册成书","编辑出版了《台湾见闻录》四卷(1801年自序)"。清抄本四册,现珍藏于北京图书馆(台湾文献丛刊129号)。董天工68岁时病卒武夷山,葬幔亭峰下,其坟茔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彭氏牌坊
曹墩彭氏系武夷山开山鼻祖彭祖的后裔。彭氏牌坊位于村头,四方柱,双重檐。宽约5.4米,高约7米,为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进士布政司理彭嘉谦奉旨为表彰其祖母玉执冰持40秋的高尚情操而建的节孝牌坊。横首有"圣旨"两个大字,横批为"金石盟心",旁联为"孝节兼全应凤诏,丝纶渥沛焕龙章 "。碑面石雕精美,寓意吉祥。其中"赴京赶考图"虽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砸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但那手执扇子的书生、肩挑书担的书童仍依稀可辨。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骑马的、撑船的、推车的,形形色色景象竟可与宋《清明上河图》相媲美。门边的一组石雕则暗寓一个个美好祝福:书香门第之家,房中的琴棋书画,天空翩翩飞来5只蝙蝠,谓之"五福临门"。蝙蝠的头势都朝下,这与我们现在过年倒贴"福"字的含意是一样的;壶里冒着的热气与蝙蝠相汇象征着"福气 ";瓶中插着如意,则象征"万事如意,吉庆平安",或叫"品(瓶)升一级";一个人一脚站在一只怪兽头上则是"独占鳌头",那怪兽就是"鳌"。民间相传, "若孝、贞节稍有瑕庇则此碑不立"。该碑已矗立二百余年,曹墩民风之淳朴可见一斑。
古民居"拔贡之家"
光绪十一年(1885)第一名拔贡元黄钟彝之旧居。舍屋原有四进,因年久失修后已倒塌两进,大门楼刻着寓意吉祥的砖雕,石大门槛,约高50余厘米,这是主人公地位较高的象征。大门进去是照壁,谓之中门,中门平时是封闭的,只有达官贵人来到才打开中门迎接。中门上方悬挂"拔贡"两个苍劲有力大字的牌匾。中门左右各有一小厢房,是仆人、马夫、轿夫歇脚的地方。主人住在后进。四进房屋每进一进加高一个台阶,意即"步步高升"。房屋四周是马头墙(封火墙),即使隔壁失火也不易殃及。房檐出水一律流入屋内天井,寓"风水不外流"之意。天井里摆设高大的石花架,上面盆栽兰花,花架下放着大水缸,既可养鱼又可防火。门窗、斗拱精雕细刻,下水道拐弯抹角,有"一不过房,二不绕梁"之说,给人以曲径通幽之感。当年黄钟彝就是在此古民居中寒窗苦读考中拔贡的。黄家当年被授的 "拔贡"、"文魁"等牌匾犹在,更有幸的是黄家至今保存着他祖父当年考"拔贡"的试卷及考官的批文等等。
|
咨询中心
- 联系电话:0599-5106805(小丘)
- 咨询电话:0599-5106807(办公室)
- 咨询热线:0599-5106806
694176370(小丘)
787685780(办公室)
- 邮箱:694176370@qq.com
- 地址:福建省武夷山市朱子路115号
- 武夷山假期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欢迎您
我们的优势:
1.可住景区内
2.专业导游
3.24小时接站
4.往返车票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