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宗教文化
时间:2014-08-30来源:武夷山假期国旅 点击:
次
武夷山佛教历史悠久,魏晋南北朝时,中原大乱,为避战乱,一些封建士大夫和地方汉民纷纷迁入闽北,佛教随之传入武夷山。唐武德元年(618),已有僧人在武夷山接笋峰下建石堂寺。唐末及五代十国时期,武夷山佛教一度繁荣,并培育了以扣冰古佛为代表的一批高僧,对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入宋以后,武夷山高僧名师迭出,仅被记载在佛教名籍《五灯会元》中的就近10名。明清两朝,佛教继续发展。特别是清代,武夷山跻身于佛教的"华胄八小名山"。民国时期,由于战乱和经济的衰退,佛教普遍萧条。改革开放以后,佛教活动恢复正常,景区内的一些寺庙陆续修复对外开放,主要有天心永乐禅寺,慧苑寺,天成禅院,白云禅寺,莲花峰妙莲寺。莲花峰海拔536米,相对高度314米。峰上岩崖迭翠,怪石嶙峋,壑间泉流飞溅,在山巅绝顶的悬崖下,有绵延数十米的洞天石窟,窟中隐藏着佛国胜地--妙莲古寺。在朝圣的蹬道中,佛影婆娑,梵音阵阵。沿途美丽的辟支古佛的传说,使游人以手加额,无限神往。 【白岩】 游客至莲花峰麓下车,抬头便可见东南方一巨大石壁耸峙峭峻,因壁色皑白,有如白垩,名白岩。岩的西壁有上下3处洞穴,一处洞内深藏船棺一具,另两处各藏圆木棺和陶罐,民间俗称"金猪栏",现仍保存完好。1999年,在岩壁上镌刻"白岩仙舟",数百米之外清晰可见,四个大字为集朱熹墨宝而成。 "白岩仙舟"四字,一语双关。其一是点明地点,以"白岩仙舟"四字描绘了岩白如雪和峭壁船棺的自然景观。其二,白崖上方,是莲花峰,"莲峰迭翠" 与白崖相接,这些莲花也就成了白云高空中的莲花,而莲花峰上的妙莲寺自然成了天上的莲界了。白云(崖)深处是莲界佛国,这正?"白崖"与"仙舟"相连的玄妙之处。"仙舟"取自道教的神话,"仙舟"又称"仙槎"、"仙船",相传每年八月中秋,从银河飘落人间,渡人进入天国。这里道教的"仙舟"却飘向佛国,而 "白岩仙舟"四字又出自大儒朱子的手笔,于是"白岩仙舟"有了第二层意思,即蕴藏着儒、道、佛三教同山,和谐归一。这"一"就是华夏文明。 "白岩仙舟"中的仙舟,曾经披着神秘的面纱,古人称为"悬棺仙葬"。1978年9月,福建省博物馆对白岩(在白崖洞中)船棺进行科学考察,从高出地面51米的洞穴中取下一具船棺,编为二号船棺。二号船棺经碳14测定,距今3445+150年。在这之前的1973年,还曾从观音岩取下一具船棺,编为一号船棺,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碳14实验室测定,分别确定为距今3370+80年,树轮校正3620+130年和3840+90年,树轮校正4198年。三组数字比较,确定为距今3750~3295年之间,大约在夏商时代,佐证了武夷山的悬棺葬年代最早,是广泛分布我国南方十几省并流传东南亚地区的悬棺葬的发祥地。这两具船棺现收藏于武夷山博物馆内,游客游览武夷宫--大王峰景区时,可在博物馆看到它饱经沧桑的风貌,听到"千古之谜"的故事。 【朝圣途中的梵音】 进入莲花峰景点售票点,首先看到一座古典石牌坊,它是妙莲寺的山门。坊上的横额是"莲峰迭翠",点明了峰名的来历。左右方柱上对联是:"莲开倩影,无边山色纯犹媚;峰寓柔情,有趣溪声翠欲回。"这"倩景"是山又是佛;"柔情"是自然的妩媚,又是佛祖的恩泽;"回"是依恋难舍的回眸,又是跳出苦海的"回头是岸"。 佛语六面石柱标 蹬道沿途有六根石柱标,是六面佛,分别是: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普贤菩萨和文殊师利菩萨。山脚有"圆山石佛塔 ",为实心石佛塔,高约3米,塔形为方柱体。佛塔的第四层四面各刻一尊半浮雕坐佛,庄严慈祥。这佛塔是四面佛。沿途的佛说明"莲开倩影"。 "枯禅"石刻、卧姿观音、"石避邪" "枯禅"是佛家修行所追求的境界--"心如死灰,身同槁木"。在山麓右的一个扁长石窟之内,横躺着一块有头有身的人形大石,酷似一尊卧姿观音的天然石体,展现了端庄慈祥、救苦救难的妙相。顺山道上行,巧匠在路右山石上因形凿就一尊兽身人首的"石避邪"。体态古朴憨厚,民间将其比拟为"泰山石敢当" 一样的镇邪之物,祈求它驱邪镇恶,庇佑一方平安。这三处景致,一气呵成地描绘了"峰寓柔情"。"枯禅"的寓意是登入佛界,而"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 "卧姿观音"是"导引众生向往极乐彼岸","石避邪"象征避灾祈福。三处景致将莲花峰升华为佛教净土,而且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佛祖的恩泽。 大岩石壁 山腰的大岩石壁上刻有三组题词。第一组是古代梵文符咒词的译文,《西游记》称如来佛祖正是用这组咒词镇住了神猴孙悟空。第二组刻着宋代大儒朱熹的《爱莲诗》。诗句中的"先生"是指北宋文豪周敦颐,他曾写下千古名篇《爱莲说》。佛教经典《华严经玄记》曾盛赞荷花:"在污泥而不染,譬法界真如,在世不为世法所污。"岩刻充分体现儒释共通,珠联璧合之佳妙。 第三组是一副佛语对联。"戒定慧"是指"戒律"、"禅定"、"智慧",在佛教中共称"三学"。"贪痴"指"贪欲"、"恚"、"愚痴",在佛教共称"三毒"。这副佛语对联是劝导众生修行。 "佛影婆娑" 拾级而上,临近山道中心段,从山道大曲转西望,一片巨大的山崖横空峭立,巨岩劈皴、皲裂、折叠、伸展,各逞异状,隐约有古猿、牛、羊、龟、鹿、蛇、蛙的图形凸显其间。它们或纵蹄疾驰,或雀跃欢腾,或仰天朝圣,尤其是硕大的古猿头,更是逼真动人。佛家阐释为:生机盎然的人间万物都荫庇于佛的灵光,故称之为"佛影婆娑"。 半山亭 紧靠"佛影婆娑"的曲转处有一亭,名半山亭。亭依坡而建,不设一根立柱,营构新奇,匠心独运。香客游人休憩于亭间,恍若登临仙境,浑然忘我。 "仙蟾戏巨蟒" 由半山亭沿小径而上,路左有由三块路石组成的一组"善战胜恶"的自然雕塑:一块随石形凿成的蟾蜍蔑视着两块岩石组成的巨型蟒蛇头颅,后者枉瞪凶眼、空咧血口,却显得无可奈何,给人的启迪是看来弱小的正义终能战胜貌似强悍的邪恶。再往上行,有石刻"真如"描绘面壁修行,有古松隐寓"禅骨嶙峋",有"趋法"石刻激励众生不畏艰难。 妙莲寺前庭旧址 "趋法"石刻而上,就是妙莲寺旧山门。进入山门,有一片约20平方米的平地为妙莲寺前庭旧址,石门两侧耸着两座高约10米的圆形小山岩,这两座山岩宛如两朵巨大的莲花,一朵含苞欲开,一朵花蕾初放。庭后道口上,竖着一面石碑,刻着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的《武夷山莲花峰记》。碑刻从莲花峰名的来历、绮丽景色、妙莲寺的洞窟奇观、辟支古佛的佳缘胜迹诸方面进行了描述,启迪游人对莲花峰的自然和文化景观进行全面的、深层次的解读。 "色空石罅" 在妙莲古寺前庭旧址的石阶上侧,有一高耸的石壁,壁上刻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八字录自《般若心经》。"色",相当于物质,"空"指事物的虚幻不实。《般若经》认为,世俗认识及其面对的一切对象,都假而不实,也就是现象自身(色)即是虚幻不实的(空),从而《般若心经》得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惟有通过"般若"对世俗认识的否定,才能把握佛教"真谛",达到觉悟解脱。"色空"宣传的是"世事皆因缘"的理念。"色空"壁下的石罅中塑着八个小泥人,是描述扣冰和尚的故事。相传,扣冰和尚在山北桃源洞修行时,不愿让僧众劳役,就用山土塑出八尊小泥人,替代僧众洗衣、烧饭、挑水、种菜,让众僧倾注全力修行佛法。即使是小泥人,古佛扣冰也慈悲为怀,酷热时,古佛就驱动彩云为小泥人遮荫;下雨时,古佛就拂去云雨不让小泥人挨淋。"色空石罅"深邃的内涵是刻划扣冰的佛缘。石壁上的八字可以概括为一个字:"空"。石罅是石门,"色空石罅"也就是"空门"。八尊小泥人构成了扣冰古佛在此说法的意境。扣冰和尚,俗姓翁,法号藻光。南唐武宗会昌四年(844)生于温岭(今武夷山市)。南唐右拾遗翁承赞从中原来到闽(今福建)后,就居住在温岭,一天夜见里,梦见一个老和尚拿着锡杖到他家里请求住宿,旁边侍者说"他(老和尚)是辟支古佛。"这时老和尚化为一道金光,金光投向翁赞的内室。不久翁承赞的妻子孟氏怀孕了,生产时异香满室,生下的儿子取名藻光。藻光在乳儿时见到佛像就会哆哆哪哪地笑,父母念梦中的佛缘,让他13岁时出家,后到闽候雪峰寺拜谒"真觉"禅师(义存)。初到时,义存想了解他的造悟,喝道"进则死,退则亡。"他回答:"横得几步,又何妨?"他回到温岭,有人向他发难:"你为什么不礼佛?"他回答说:"念念常敬!"又问他:"为什么不升座?"他回答说:"空空无说。"扣冰和尚应答超脱,理念"悟空"。天成三年(928),闽王王延钧礼聘至福州,"敬事为王师",被称为国师,后坐化于鼓山。因此,其舍利子(骨殖)部分曾埋藏于福州鼓山牛坑古僧藏骨塔,建国前又曾取这部分骨殖供奉于鼓山十八景之一达摩洞,后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因洞毁而失落。沿着古栈道上行,壁崖上刻有广为流传的扣冰名言:"修行无别妙,须悟本来空。试看成佛者,都在寂然中。"诗中含有"悟、空"二字。佛教又称为"空门",认为"诸法皆空",以"悟空"为进入涅之门。这四句诗,是扣冰和尚昔时在建阳答众僧发难时的偈诗。诗中精妙的法机不仅藏有"悟"、"空"二字,还发人深省地点明,成佛的归宿是"寂然"。这"寂",是经典妙语,据《圆觉经大疏钞》:"万法皆空,心体本寂,寂即法身。即寂而知,知即是真智,亦名菩提、涅、广(真)如……"扣冰和尚这首诗,深入浅出地指明众生修行的方向。这时,回头再看看古栈道口木横额上的题字:"慈航永在",不能不有新的解读,不能不感慨圣僧永驻的魅力。 【摩崖壁画】 沿着栈道上行,左面壁间有条狭长的石罅,窟中刻绘《寒冬冰浴》、《祈雨济生》、《伏虎降魔》、《闽王迎见》等四幅关于扣冰佛生平事迹的摩崖壁画。 寒冬冰浴 这是描绘寒秋严冬中的扣冰古佛。在雪峰寺,义存曾问扣冰:"怎样是佛?"他答道:"秋空一轮月,霜夜五更钟。"他还曾写下"洗皮不洗骨,浴垢不浴佛,刮磨西来意,悟者真心出"的诗句。这首诗表明众生修行只有心炼,炼出"空寂之心",才能成为悟者。而佛,像寒秋的明月,是霜夜苦修行出来的。他对僧众说:"古圣修行,须凭苦节。吾今夏则衣褚,冬则浴冰。"从此,他言传身教,扣冰而浴,后人就称他为扣冰古佛。宋时,尝累封"灵感法威慈济普照大师"。 祈雨济生 是描绘扣冰古佛佛光普照。相传扣冰和尚在他栖居的寺庙设有求水斋和福神殿以祈求风调雨顺、造福百姓。扣冰和尚曾经有誓:"愿百里永无大灾。"《夷坚志》还记载了扣冰古佛显灵禁杀耕牛,保护生态的传说:有个叫程虞卿的建安人,喜欢杀牛打猎下酒,一天酒后到扣冰堂,见扣冰旁二侍者相貌古怪,就取笑他们。回家后梦见二个和尚拿棒子恨恨地打他,他忍受不了,跪下求饶。和尚问他:"你还敢杀牛吃吗?"他说:"再也不敢了。"和尚说:"你如果再杀牛打猎,就打断你的腿。"他第二天到扣冰堂去看,梦见的二个和尚的相貌和扣冰堂中的二侍者神像的相貌一模一样。从此,他再也不敢杀牛打猎了。 伏虎驱魔 是描绘扣冰古佛创建瑞岩寺。在武夷山吴屯乡有瑞岩,瑞岩旁有一岩叫伏虎岩,相传扣冰古佛在这里降虎。瑞岩的绝顶有将军岩,供奉三位将军的神位。这三位将军是闽(福建)人,姓名叫唐宏、葛雍和周武,他们把剑交给当地父老保存,并嘱咐说:"这地方是佛的道场,我们应当在这里护法。"后来扣冰古佛从永丰寺到瑞岩,降伏的二头猛虎伏在两侧侍候,三神献地建成瑞岩寺。扣冰古佛在这里驱除瘟疫,平息强盗,保地方平安。 闽王迎见 早在扣冰和尚拜谒雪峰寺时,义存就说他日后必为"王者师"。这王者就是闽王王延钧。藻光被民众看成是"辟支古佛"再世,又因冬天"扣冰而浴",世号"扣冰古佛"。天成三年(928),闽王王延钧对他大加礼敬,延请他到福州。据记载,闽王在城郊用隆重的礼仪迎接他,并请他居住内堂,敬拜他说:"谢大师不辞路远降临。"相传扣冰和尚在王府中只居住了10天,就称病告辞被送居福州鼓山,"翌日说法留偈而化"。扣冰和尚告诫闽王说:"愿王以百姓为念,勿多杀。" 卧佛 在栈道上可见上方的石窟中卧躺着一尊巨大的石佛。这石佛再现了扣冰和尚圆寂时的瑞象。扣冰古佛的瑞象为什么取卧姿呢?扣冰古佛曾留偈后人。在雪峰寺,义存曾问扣冰:"佛可底乎?"这"底"是终止的意思。他回答说:"眠目睡一觉,举头月在天。"扣冰古佛认为:终止(圆寂),好象闭上眼睛睡一觉,佛的精神象月亮,抬头看吧,月亮还在天上。卧佛旁刻有"罡风极乐","罡风"本为道家所指天空极高处的风。宋·范成大有"身轻亦仙去,罡风与之俱"句,"极乐"引自佛经中的"极乐国",极乐国是接引佛阿弥陀佛所居住的地方。意思是扣冰古佛化生成强劲的高风接引众生往生"西方净土"。这四字与古栈道木横额所题写的"普渡众生"相呼应。 大愿佛掌 在栈道上抬头向左侧石壁瞧去,岩壁上有一块4米见方的岩石,宛若佛掌的手印嵌入石内。这一佛掌,天晴时,游人在山脚就可望见,好象佛掌正在抚摸游人的前额。游人站在栈道上,举手触摸佛掌,能祈福求祥。 栈道观景 站在栈道顶端,向下望去,一条古道蜿蜒在裂谷底部,裂谷二侧峰岩林立,峰上梯田林木交错辉映,一派祥和。四顾身旁,只见峭壁千仞、深壑万丈,宛若置身天国,此时山风扑面,脚下云雾飘飘,似乎正随"罡风",往生"极乐"。 【妙莲寺】 栈道上方,就是山中佛教圣地妙莲寺,因前山门的两岩酷似莲花而得名。该寺地势险要,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状,为典型的崖寺。原来庙体深藏于一条狭长的大型石罅内,形似一条长龙盘绕在岩腹。三宝殿在龙头,逆序为毗卢宝殿、弥勒殿等。殿藏于岩中,"不施片瓦,可以避雨",有典型的岩居特色。1999年寺庙扩建,现有大雄宝殿、观音殿、扣冰殿等建筑。 三妙奇观 这一佛国圣地有三妙。一是妙莲;二是妙构;三是妙谛。这里有形无形的莲花美妙:山脚数亩莲田,莲花盛开时,美不胜收;寺院前庭旧址前的两座山岩宛如两朵莲花,寺院掩隐在绝妙天成的并莲上方,整座山峰又如一个巨大的莲台,这座寺庙取名妙莲寺,真是点睛之笔。这里的宝殿构建巧妙,"禅茶"是傍崖而建,仿宋式的亭台殿阁依山造势,错落有致。大雄宝殿、扣冰殿、观音殿都建在天然石窟之中,从低到高,自然天成。各殿的神佛塑像,体态丰韵雍容大度,唐代风格鲜明。建筑群的台阁檐底雕梁,一律刻饰莲花造型,与山名、寺名的莲字珠联璧合。"禅茶"及各殿之间或以回廊相通,或以栈道相接,巧夺天工。这里梵音佛谛精妙。沿途的摩崖石刻,含藏玄机,字字珠玑;扣冰古佛的经典名言,往往言简意赅,喻理深刻。在扣冰殿,门柱上的楹联有"妙谛参儒理"之句,点出扣冰之道的独特之处是将儒家的哲理融入佛家的真谛中。在大雄宝殿的石幢上,刻有朱熹对扣冰古佛的诗赞。以"智慧入圣"这一崇高的赞誉来评价扣冰古佛的禅学造诣。 武夷山大佛 下山时,在离半山亭不远的地方,向峡谷中望去,一块巨石,像是一尊大佛,相传这是扣冰古佛的佛影。扣冰古佛这一武夷山大佛千年来深得民众虔诚膜拜,武夷山周围的闽浙赣每年都有迎扣冰古佛的民俗,崇安(武夷山市)万众秉烛称为"蜡烛会"。至今,武夷山市的永丰寺,在扣冰殿上还保留三组佛神,每组都有扣冰佛像与唐、葛、周三神像,两组供村民迎供,一组留在寺中"看家"。 天心永乐禅寺 由大红袍景点停车场沿盘山公路上行约1公里,就是武夷山著名古刹天心永乐禅寺。禅寺初建于明代,因地处武夷山风景区的中心,故称山心庵。明嘉靖七年(1528),道士韩洞虚易名天心庵,并扩充构建。清康熙年间,章堂岩铁华上人的弟子果因和尚重光这一名构,称天心永乐禅寺。清光绪八年(1882)重建。光绪二十六年,名僧德容由福州鼓山到武夷山任住持,主持大兴土木,广增佛殿僧舍,弘扬佛法。至民国36年,先后传七堂大戒,使曹洞钟鼓遍天下,武夷山佛坛遂为世人瞩目,被视为佛教的"华胄八小名山"之一。香火盛时,寺内有僧众百人,游人香客摩肩接踵,极一方胜概。寺庙依中轴线建有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法堂、库房、斋房、禅堂、客堂、香客楼以及钟鼓楼和偏殿等,飞檐曲栏,壮丽雄伟,殿宇基本保留至今,"文化大革命"后,寺庙一度被占为民房。1989年,再度修葺重光。1990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禅寺题额。著名书画家潘主兰为禅寺撰写《重修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碑文》。1993 年,经省政府批准正式对外开放。1998年10月,新建的大雄宝殿落成,面积820平方米,为仿宋重檐歇山式建筑,古朴庄严,高16.5米。宝殿正门前两根镂空龙柱,工艺精湛。殿内安坐药师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三尊铜像,妙像庄严慈祥,香火鼎盛,成为山北景区的旅游热点。 五象朝圣 天心永乐禅寺东有一巨岩,岩巅狭长形的岩石下垂至麓,似巨象长鼻歙然,名巨象岩。巨象岩之旁又有三大一小的峰岩,形肖四只褐象。总体观之,恍若四象携一小象面西缓步走来,虔诚地朝觐天心佛祖,民间美称为"五象朝圣",取弘扬佛法之意。 弥勒佛岩雕 由大红袍景点停车场沿公路下行,两侧布满摩崖石刻,有海峡两岸名僧开证、妙湛、传孝和日本僧人静慈圆等题岩之作,题意都为弘扬佛法,畅通佛路。东行约百余米,路边有一弥勒佛坐式岩雕。岩雕由台湾屏东慈恩寺传孝法师创意并捐刻,以慈恩寺提供的唐代弥勒佛玉雕像为原型,依岩势雕琢而成,化一岩为一佛。佛像高 12米(另须弥座7米,共19米),宽13米,右手捻佛珠,左手抚膝盖,妙相和蔼。佛像背依一块峻峭岩石,石上勒一"佛"字,高11米,宽9米,系撷取清康熙皇帝墨迹而镌成。佛像周围又有通天岩、青龙峰、白虎岩,三岩分别从背后左右三维方向拱卫佛像。后方是通天岩,寓意为顺此佛路可登西天极乐国。青龙峰、白虎岩则左右护卫,俨若两尊金刚,神气恢宏,宛若天成。三岩岩麓交汇处有一块平旷谷地,人们视之为天心永乐禅寺的露天前殿。佛像前面原有一泓溪潭, 1994年,各方集资60万元,在这里建放生潭,面积3500平方米。 过了弥勒佛岩雕就到达景区公路了,路口进山处建有天心永乐禅寺山门,为四柱坊门,1993年建。由此乘车,或去市区,或到度假区,都十分便利。 道教文化 武夷山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先秦时期,原始的道家信仰和传说已在武夷山盛行。武夷山神话传说:受尧帝封为彭城侯的长寿之神铿率子彭武、彭夷来山中垦荒浚河、驱兽植茗,山遂以两子之名"武夷"称之。又据古代《武夷山志》记载:相传秦时有神仙降山中,自称武夷君(可能是武夷山闽越族先民的酋长,或族人崇拜派生的祖神),受玉帝命,统录诸地仙,于是以"武夷"名山。并传云:武夷是地仙之宅,各路地仙会聚武夷山。 随着道家信仰和神仙传说的盛行,秦时刘少公和魏王子骞等十三道人及潘遇等相继在武夷山选择崖壁洞穴修炼。东汉时期,中国道教初建,进山修炼的道士渐多。西汉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平定闽越王馀善叛乱后,摧毁武夷山闽越王城,并听从越巫勇之奏言,在朝廷的郊祀盛典中,把山民奉之为神的武夷君列在黄帝、天乙、地乙、泰乙……诸神之后。于是,"武夷君"第一次出现在《史记》中。武夷君享受朝廷郊祀的殊荣延续79年之久,至汉成帝二年(前31)才停祀。此后,汉朝廷还派遣使者在武夷山幔亭峰腰的巨石上祭祀武夷君,留下汉祀坛遗址。汉朝之后,历代朝廷对武夷君也屡祀不辍。 唐宋时,由于官府倡导,道教盛行,宫观、道士活动增多。北宋道教名篇《云笈七谶》记载:武夷山荣列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称"第十六洞天",名曰"升真元化之洞"。 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97),武夷山的神话传说被收进宋太宗敕令李昉编纂的《太平御览》内,求仙问道者接踵而来,武夷山道教遂更趋兴盛。武夷山道士为了迎合皇帝求仙问道的心理,还把宋代皇帝敷衍是"武夷仙灵瑞世降为人主"的神话,并广为流传,使人们对武夷山的神灵又增添了一种敬畏。武夷君、十三仙等神灵则屡受皇上封赠,武夷山成为崇道的帝王们与神灵联系的重要枢纽,武夷君等神灵则成了帝王们求福祉吉祥、祈国泰民安的偶像。因此,皇帝对武夷山格外宠幸,屡屡赐赠,或诏扩宫宇,或赐钱币、赐田产,或敕封武夷山神灵。从此,武夷山道教保持较长时期的繁盛。 清中叶,道教开始衰退,至民国间几近消失。20世纪80年代后,道教活动有所恢复。1983年,景区内桃源洞的桃源观正式对外开放;1996年,在桃源观左前方依崖雕凿老子坐像。 |
咨询中心
- 联系电话:0599-5106805(小丘)
- 咨询电话:0599-5106807(办公室)
- 咨询热线:0599-5106806
694176370(小丘)
787685780(办公室)
- 邮箱:694176370@qq.com
- 地址:福建省武夷山市朱子路115号
- 武夷山假期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欢迎您
我们的优势:
1.可住景区内
2.专业导游
3.24小时接站
4.往返车票预定